揭陽城隍廟介紹:
揭陽城隍廟位于揭陽東門城隍街,是廣東省內現存最大規模的同類古建筑,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縣丞許德重建。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揭陽城隍廟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風格和潮汕地方傳統工藝特色。主體建筑為木、石承載結構,力學結構科學嚴謹。大殿四壁僅僅起著防護作用。建筑結構防震性能很高,歷經明代以來幾十次地震,巍然不動,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標本。
朱皇帝如此抬舉城隍,自有他的道理。他說:“朕設京師城隍,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卑幽明舉不能幸免。”又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城隍神的出身是城市保護神,然而經過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調整,這時的主要職責已成為“鑒察司民”。所謂監察司民,即鑒察人們的善惡,施以賞罰,來進行管理;而所謂善惡的標準,當然就是忠孝節義,綱常倫理之類封建道德等封建意識形態。這標志著,從此以后,城隍神便成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實行思想統治的工具。
歷代許多文人騷客,達官貴人,在這里吟詩詠和,留連忘返,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寶。包括楹聯、匾聯、燈櫥聯等,共有32幅,主要宣傳道教,以地方史實故事闡述作為喻體的教義,最為著名的一副對聯是: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盡則昌;為惡不滅,祖宗必有余德,德盡則滅。近幾年來,修葺一新的城隍廟吸引了許多海內外的僑胞、有識之士紛紛前來瞻仰,并為該廟潑墨題匾書聯賦詩,大大地提升了城隍廟的知名度,使之成為揭陽的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佳旅游時間:
如想了解更多廣東省內旅游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廣東省內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