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山寺介紹:
西山寺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石岐西山,原名仁壽禪林,又稱仁壽寺。也稱武峰和第一峰。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明鄉賢讀書之所,尋改為寺,延僧居之,距今已逾四百多年。該寺使用土地面積1671.85平方米,建筑面積1363.46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內文物散失,僧人撤走。但門前一副對聯“紅棉舊蔭,福地重光”,橫額“仁壽禪寺”(字體剛勁有力,筆力渾厚,相傳是清代名書法家張玉堂用拳頭寫成的,后人稱為“拳書”),幸得完好保留。1987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將古寺重新修建,1988年10月開放,供游客觀賞。
西山寺,位于長安西鄉,灃河東畔。相傳為大唐高僧玄奘于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創建。該寺座東朝西,含玄奘西行印度取經之意。寺前的圣女泉,亦相傳為玄奘西行時的飲馬處。據清嘉慶年長安縣志二十二卷載:西山寺在西鄉黃堆潭,去城三十五里, 山門外有圣女泉,即今黃堆潭也。寺院四十畝,建大雄寶殿五間、大佛殿(臥佛)七間、廂房六間、齋堂三間、山門三間、石獅兩尊、碑文多處及十三層佛塔一座。另有良田八十畝,古井兩口,車輛、牲畜、碾磨、侖房及一應農具俱全。由此可以看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西山寺儼然是一座農業王國式的大寺院。由于關中地區大寺院多為隋唐鼎盛時期依皇家背景所建,而又依玄奘實際上是一位友好使者為唐王朝外交做出的巨大貢獻及皇帝給予的特殊禮遇遠高于宰相的事實(如唐高宗為收藏玄奘從印度取回的梵經而建造了至今巍然屹立的大雁塔;在玄奘圓寂后,高宗又選址在少陵原南畔高踞之處建造興教寺,專以安葬他的遺骨),他若想建一座為西行印度做紀念性的寺院,當不費拂灰之力。即使玄奘個人謙恭質樸,也會有人為唐王朝政治利益著想首倡建造的。因而,西山寺與玄奘及唐王朝的淵緣有著必然的社會基礎。
清初順治年間,邑宰戴仁初次修整,康熙年間朱公明再修,朝隆年間彭候翥增建大士殿,嘉慶年間馬侯德又增建襲爽臺。然不過補苜罅漏,未能換然一新,百數十年後,風雨剝蝕,棟宇傾頹,而襲爽臺竟成瓦礫廢墟。咸豐年間(185-1986年)進士曾望顏自閩歸里,募捐重建。修佛殿,塑佛像,重建寺門。第八代住持僧易銓法師募資立“仁壽禪林”匾額,寺門兩側對聯“紅棉舊陰,福地重光”,為書法家循州張玉堂所書(今保持完好)。當時六棵古木棉樹已經枯毀,邑人再補上六株(尚存五株),修復“六棉古道”,并立石牌坊於東南端,兩側對聯:“山小豈無云出岫,臺高還有樹參天”為里人曾望顏書。另鑿井七星泉(今已填平)。本寺尚存咸豐六年重建武峰仁壽寺碑,系曾望顏記,弟子曾捷書所書,住持心恒法師勒碑。
如想了解更多廣東省內旅游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廣東省內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