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門峽介紹: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
1921年,首先發現于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余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并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后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后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后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圣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舍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
想了解當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