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文化之歷史介紹
雖然上海自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就設鎮,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就筑城,但真正在中國歷史中留下濃重色彩的還是在1843年以后,這一年因鴉片戰爭上海被迫正式開埠。
上海被迫開埠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建筑和設施,外灘的萬國建筑群和原來是跑馬地的人民公園便是其中的代表。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并在今天的中共“一大”會址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5年爆發了五卅運動,中國人民的武裝斗爭拉開了序幕。1937年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上海人民被拖入戰爭的漩渦。1949年5月27日上海被解放。
進入九十年代后,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如今已經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2010年世博會將在上海舉行。
上海歷史文化之文化紹
海派文化
“海派”一詞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創造,用于批判當時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種文風,海派的對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著申國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京派是傳統的,海派則是叛逆的標新立異、中西結合的產物,充滿濃郁的商業色彩和民間色彩。
1843年開埠以前上海從屬于江南文化,并淵源于長江流域江浙的古吳越文化。海派文化傳承了吳越文化的親水性特征,以及其敏感和細膩。對其他文化體現出一種寬容的姿態,善于接受新鮮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開埠后大量自南而來的浙江人和自北而來的江蘇人構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吳越文化大膽開放的冒險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邊精神構成了海派文化的開創性特征。之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陸華夏大地,上海由一個小鎮迅速蛻變為全國的商業經濟重心,中西大匯融的海派文化隨之漸趨形成。
上海文化在外來文明和中國傳統文明之間,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呈現出開放的姿態,敢于打破成規,銳意革新,廣采博納,“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成為海派文化的精髓,并體現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上海歷史文化之名人故居
解放前的上海是一個名人薈萃的地方,大批經典的歷史故事在這里留下烙印,很多歷史人物在這里駐足,由此產生了一大批名人故居。
魯迅在1927年來到上海,到1936年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經常去內山書店,也多次去過虹口公園。后來將魯迅的墓從萬國公墓遷到了虹口公園內。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園內一座江南民房風格的魯迅紀念館建成,后公園正式改名為“魯迅公園”。
魯迅故居是一幢紅磚紅瓦的3層樓房,為一代文化巨匠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這里,魯迅從事了大量創作,翻譯、編輯工作、還組織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活動,屋內現陳列著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
距魯迅故居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多倫路文化街了,這條在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小街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諸多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這里聚首、吶喊和戰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公啡咖啡館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場。多倫路及周邊的幾條馬路,從一個側面集中顯現了了這個歷史印跡和文化縮影。路邊那些栩栩如生的街頭銅像描繪著當時文人的風采,那些故居遺址靜靜地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
香山路7號是一座幽靜的歐式花園住宅,這里是孫中山故居, 1918年至1924年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居住在這里。室內的陳列是1956年宋慶齡按當年原樣布置的,絕大部分是原物。距此不遠處的幽靜雅致的皋蘭路上,張學良將軍在1934年、1935年期間,與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復興中路512號,繪畫大師劉海粟1935年居住在這里,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淮海中路927弄59號,著名作家巴金在這幢房子三樓,從1937年起生活了18年,在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后二部《春》、《秋》和名著《寒夜》的寫作 。華山路303弄16號的蔡元培故居是鬧市中的一角安然恬靜,這是一幢歐式小洋房。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于此。當然要論到最能牽動人們心弦的名人故居,張愛玲在常德路195號上的住過的常德公寓,早已成為各地張迷們來上海必到的朝圣處所。雖然這里現在是居民樓不能進去,但是僅僅站在屋外,已能體會到舊日上海的華麗蒼桑。